close

孩子學琴的關係,前些日子買了鋼琴。一陣子沒到家裡坐坐的婆婆,看到家裡多出的鋼琴,劈頭就問:「怎麼買了這麼佔地方的東西?」又接著:「學音樂要花很多錢。」一時之間讓我也不知道回應什麼才好。學了樂器,購買樂器練習,不是正常的事?後來,我才逐漸聽懂這句話背後的含義,其實多少也反映長輩的心情。也是,長期以來,身為「小資」的我們,不自覺都會在乎投資後,一定要可以看見回報,各項投資後,還要再做各項投資項目的評比,看每個項目的投報率。

0728小郭模仿張國志  

(圖片來源:網路影片截圖)

 

 

當然近年來也常聽到「學畫畫很好,可以有助於未來圖像思考學習」、「學積木很好,可以有助於推理能力」、「學音樂很好,可以幫助腦部開發智能發展」等,若在這些說詞之下,好像學藝術終於開始有點用處了,只是這些用處好像總是被潛在默默地導向「有助於學習」、「可以有好成績」、「可以進好學校」這種邏輯思維。

 

 

只是面對孩子的教育是否能用「投報比」的方式看待?總是在問「學這個有什麼用?」以自身成長經驗來說,在「學這個有什麼用」的思考模式下,變成成長過程中花費最多時間在補習班學習英文、數學,隨著年紀增長考科變多,補習科目也跟著增加,年少光陰多半在下課後前往補習班,下課後回家繼續寫作業複習,迎接隔日的學校考試。到校後,部分學科(特別是音樂、美術、體育等藝能科目)很容易也被「主科科目」壓縮,不是沒上課,就是隨便上。事後回想,這段主科科目的日子,不覺得學習有趣,讀書上學就是為了考試。印象深刻的是,連體育課的跑步訓練,也是為了考試的體力鍛鍊做努力。

0728 flicker exam pic  

(取自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albertogp123/5843577306

 

所幸進入高中後,遇見的藝能科目老師均十分用心,授課教師不只教課本內容,還加入許多補充的題材。音樂課時,學了華爾滋舞步,聽音樂家的小故事,欣賞[非教科書中的]音樂等。美術課時,老師除了講畫作背後的故事之外,還教導了耐心觀察的重要。當時,最喜歡的就是這兩個科目。受到老師的啟發,音樂和美術後來在我的人生中成為很重要的伴侶,特別是在一人隻身在國外求學的階段,感受更為深刻(完全就是一種自己也可以自得其樂很high的概念)。

 

 

這些年累積了一些自己生命經驗的體悟,再加以後來有孩子之後,對於如何能在生活中讓孩子也有接觸感受藝術的經驗,也開始十分注重。因工作緣故參觀過一些學校(非特色學校),公立學校有的設備很新,缺少了「人味」,感覺得出是一棟很新的建築,有的因為經費不足設備很舊,外牆磁磚破損都還得「補丁」,雖然補丁的方式很有創意,除了安全仍舊堪慮之外,學校風格也沒有整體感,或者搭了一堆不搭嘎的遮雨棚(天啊,竟然跟我數十年前讀書時對學校的印象一模一樣!甚至更破舊)。我常在想,我們的公立學校(部分)到底怎麼了?怎麼過了這麼多年,人民生活水準都已經提升了,部分學校卻好像仍活在封閉的世界裡。當然學校行政體制有其問題,但每每想到學校就是未來孩子們花費最多時間在裡頭學習的地方,就更深刻覺得身為家長,若有能力,一定要從家庭端多加強孩子的心靈教育、美感的培養。

 

我的論點不是說一定要讓孩子學藝術,而是要能夠有機會體驗藝術,感受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是藝術,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。資金較充足或不充裕各有各的實施方法,最重要的是要對生活「有感」,這可以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做起,並不需要昂貴的金錢也能達到效果。像蔣勳先生在一篇訪談文章中說到回到「人的原點」(原文在此),我很同意「過得像人,才看得到美」。生活中大多數時間,我們只是匆忙度過每一天,快速吃完早餐、趕車上班、處理公務、下班,再趕車接送小孩、回家、吃晚餐、看小孩功課、睡覺,如此週而復始,甚至連外出遊玩,為了達到最大經濟效益,也是走馬看花居多。如果我們身為大人,都將生活過得如此無感,又要如何期望下一代能對生活有感?或者欣賞自己的人生的美?

0728路邊小花  

最後引用焦元浦先生的話:「喜愛音樂,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穫。能夠培養一份終身受用的喜好,和自己心愛的藝術一同成長,無論陰晴順逆都有陪伴,絕對是人生旅途中最好的禮物。」<引自樂之本事,頁63>

 

人生的路很長,我想給我的孩子就是這樣的一份禮物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藝術教育 美感 育兒觀點
    全站熱搜

    潔西卡在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